• 网站首页
  • 励志文章
  • 日志大全
  • 教育教学
  • 好词好句
  • 祝福语
  • 读书笔记
  • 观后感
  • 诗词名句
  • 《康熙大帝》读后感

    发布时间: 2022-01-26 03:24首页:主页 > 读后感 > 阅读()

      《康熙大帝》读后感(一)

      《康熙大帝》已经读了两遍,电视剧看了好多次,以我个人的观点,对书中康熙的一生,那是佩服的五体投地。特别是孝庄印象更为深刻,没有孝庄就没有康熙,也就没有康熙盛世。

      康熙在少年时便浸泡在权利漩涡中,为他以后执政奠定了基础,少年时在孝庄皇太后的力挺下,继承皇位,之后便和鳌拜集团开始长时间的较量。期间失败过,以自己的手段和想法,想一举歼灭鳌拜势力,可惜他败了,败的很残。在大臣面前丢了面子,使得有些左右不定的大臣慢慢向鳌拜势力靠拢,幸好他有孝庄皇太后,孝庄绝对是一个厚黑高手,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危机,同时也给鳌拜一个提醒,那就是我孝庄还活着,你们这些大臣别不把我放在眼里。并狠狠的批评康熙的作为,鳌拜势力早晚要铲掉,只是你现在羽翼未丰,欲速则不达,现在要积累你自己的力量,等待时机。

      在康熙没有执政之前,为了放松鳌拜集团的警惕,康熙是下了功夫的,穿走与京城,与一些学子交朋友。期间有个我个人认为比较经典的情节。一天康熙和近身侍卫魏东亭在街市上,遇到了来京赶考的一个才子,聊的很是投缘,过后魏东亭说,此人今后可以为皇上效力,康熙笑答,此人永不录用。魏东亭很是不解,康熙说,我刚才掏手巾擦脸,无意带出一颗金瓜子掉在地上,此人以为我没看见,便挪脚踩在上面一直没有动身。这样的人如果当官,既是大贪,纵使他才华再高也不能用,不能让他祸害老百姓。

      一次在茶馆,忽听外面卖豆腐脑的小姑娘唱曲,大概是有冤屈到京城告状的,康熙便把此女叫到楼上,问原因,姑娘如此这般把原委告诉了康熙。里面有个情节,这个卖豆腐脑的姑娘并不识字,她的唱曲是个文人帮她写的,她们是怎末认识的,原来是文人在街头又冷又饿,小姑娘给了他一碗豆腐脑,他为了报恩就给小姑娘写了唱曲,康熙拿过唱曲一看,文字功底不错,无意间发现背面有字,仔细一看不由的一惊一喜,原来背面是康熙的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给康熙的,用现在的话叫推荐信。康熙立即交代魏东亭,即刻召见此人,并委重任。这个人就这样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得到了康熙的赏识,然而康熙更赏识他的是,此人并没有利用自己老师伍次有先生写的介绍信,反过来他要是拿着介绍信找到康熙,大小都会给他个差事做,因为康熙的老师在外云游就是为了给康熙找人才,康熙相信自己的老师,也自然相信老师推荐的人。利用手里的介绍信和不用介绍信,让康熙看出了此人的人格魅力,宁折不弯的个性,和文人应有的骨气。


    《康熙大帝》读后感(二)

      在中国五千年悠悠历史长河中,有一颗璀璨并且闪着金光的宝珠,他不如唐太宗李世民那么能征善战,更不像汉高祖刘邦那么谦虚礼让,但他攻于心计,聪明伶俐,他虽是满族人,却把满汉之情联结在一起,他就是清圣祖康熙皇帝,原名爱新觉罗玄烨。

      它讲述了从顺治(康熙的爸爸)二十年至康熙十八年的两大动乱。一是鳌拜在先祖出家后被任命托孤大臣,他以康熙还年幼(只有八岁)想独揽大权,却被康熙的智慧打败了。二是吴三桂举兵造反,朝廷依靠能人的机智把他们瓦解了。

      在初看时,我感到惊讶,连八岁小孩当上了皇帝,都能励精图治,真难想象啊!越到后来,我越佩服这位小皇帝,他不但自己机智勇敢,在提拔人才方面也颇有成效。例如康熙要捉鳌拜,就事先找了一位老师学知识,又笼络了许多贴身护卫及文臣武将。在大家都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,他却小心谨慎,还是仔细、一步一步地编排着计划。他既想到了自己走出每一步的利与弊,又算到了对方的最佳应对。“知已知彼,百战百胜。”康熙终靠着多日来的思索,取得了胜利。我觉得这才像位帝王,这才是真正的帝王风范!

      有哪些帝王风范呢?有以下几点:一、聪明勇敢。它会帮帝王在处治内忧外患时轻松、妥当。二、善于用人。如果单是皇帝一个人保江山,那绝对是做白日梦。所以,皇帝必须会选拔有才之人,文的在朝廷整顿内务,武的在外保江山。不过,一定要谨慎为好。三、有自知之明。干什么事,帝王都要掌握前因后果,懂得自己控制住自己。康熙以上三点都达到了,不愧拥有帝王风范。

      帝王风范不简单,文臣武将内外管。机智勇敢用良才,解除一切内外患。


    《康熙大帝》读后感(三)

      花了几天的时间把《康熙大帝》这部小说看完,我对康熙,这位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,更加深了对这位中国历史上难得一遇的好皇帝的敬仰和钦佩。八岁登基,十五岁剪除鳌拜党羽,从此开始掌握大清王朝实权,先后撤除三藩,收复台湾,镇压准噶尔部叛乱,收复沙俄侵占领土,并在此期间,选贤任能,励精图治,减赋税,兴水利,休养生息,其卓越的文功武治创造了又一个封建繁荣时期--康熙盛世!

      当然,不可否认,康熙皇帝是一位好皇帝,好君主,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区区可数、为数不多的好皇帝之一,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其他好皇帝有过之而无不及,比如在处理沙俄侵略、对待台湾问题以及民族问题的看法方面等等,进行了卓为有效的实践和精辟独到的见解,直到如今,还为专家学者所津津乐道,称赞颂扬之声不绝于耳。然,而,沉思了一天,笔者觉得,在基本肯定康熙大帝的功绩和贡献的同时,在将歌功颂德溢美之词源源不断送给这位好皇帝的同时,我们应该分出一部分有限的精力和时间,去关注这位好皇帝的局限性,并将这个局限性透彻分析,化作一面对照现实的镜子,以期改小过,纠大失,拯大孽,为今天的社会生活服务。

      百姓之所以称康熙一位好皇帝,显然在于康熙实行了一系列亲民爱民减轻百姓负担的措施,百姓有了活下去的希望;官员之所以拥戴康熙是一位旷古明君,显然在于康熙选贤任能,恩威并重,奖罚并举,百官有了升官发财、建功立业的盼头;少数民族和汉族之所以臣服于康熙这位好君主,就在于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既打又拉的民族怀柔政策,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的和平局面,为各族人民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必须的条件。可是,这当时条件下,这些政策的局限性是极其明显的。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,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;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好皇帝的好政策大多具有较强的变动性,往往是君主个人的意志的体现,君主个人的喜好偏向不可避免地参杂其中。君主的一言一语往往被下边的臣民奉为金科玉律,也就是政策的雏,形。如果君主的金口玉言是好的,老百姓赶上了个好政策,就能过上安稳日子;万一君主那天不开心,走了口,祸国殃民的政策被一帮听话的狗奴才贯彻执行了,老百姓就只有吃亏遭殃的份了。

      康熙一朝,文臣有索额图,明珠,熊赐履、高士奇,陈廷玉,武有魏东亭、武丹、姚启圣、图海、施琅、飞扬古等,可谓人才济济。再加上康熙在选贤任能上不拘一格,不少身份卑微的有才之士,纷纷脱颖而出,为康熙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。尽管人才层出不穷,康熙知人善用,可是,主子与奴仆的深严的等级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选拔、任用和才能的发挥。康熙是明君,而且精于驾驭之术,变着法儿要臣子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,然而,深深参悟了"伴君如伴虎"的臣子们,在敏感和关键问题上,一无例外地选择了沉默和保留;在喜忧参半的国事上,尽量报喜不报忧,或者小成绩通过变戏法似的包装变成了大喜,大灾大祸动一动手脚,就成了小问题。

      多子的康熙并未多福,在皇位的继承权上,皇子阿哥们明争暗斗,令晚年的康熙寝食难安,伤透了脑筋,心力交瘁,最终在儿子的争吵中撒手人寰。皇位为何炙手可热,令父子兄弟反目成仇,其根源就在于正大光明牌匾下的宝座,至高无上;皇帝权力,无边无际。封建社会,"王子犯法,与庶民同罪",犯罪可以逍遥法外的只有一人,那就是天王老子,也就是一国之君,皇上。试想,一个皇帝手握生杀予夺、升降任免等权力,谁不诚惶诚恐,谁不羡慕谁不眼红?更何况是与皇帝朝夕相处的皇子阿哥们了?康熙皇帝英明一世,(www.jt43.com)试图通过立储平息皇子阿哥们对皇权的觊觎,失败了;试图通过不立储,结果,儿子们的斗争更加激烈,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,最终又失败了。其实,有一个根本平息皇子阿哥们争斗的办法,康熙皇帝不敢想,更不愿想,或许连想都没想过,那就是极权下的皇帝权力加以约束规范,就如今天的君主立宪,或者废除皇位世袭,民主选举元首,康熙皇帝的难题就可以不攻自破,迎刃而解了。

      之前,读过一篇文章叫《不可巴望好皇上》,感觉不可思议,通过今天的分析,理由又如此相似,才真正明白,封建社会的老百姓,是多么的不容易。他们的幸福美好的生活,原来,是在每天的盼望中与好皇帝的不经意间大发慈悲,偶然出现的。

      生活在民主与法制社会里的现代公民,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呀,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!从此以后,请不要,再提什么好皇帝,更不要,再巴望什么好皇帝!

    分页:12》读后感">3
    标签:
    特别声明: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    Copyright © 2009-2023 嘉图文学网 粤ICP备18154276号 XMl地图